语言版本 English

背景:
阅读新闻

重压之下,“避税天堂”纷纷低头

[日期:2009-04-15] 来源:中国税务报  作者: [字体: ]

  在重塑全球金融体系的大背景下,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最近公布的一份“避税天堂名单”触动了全世界的神经。数天后,处于“黑名单”级次中的国家迫于强大压力,迅速表示“改邪归正”,并由此被摘下“黑帽”。舆论认为,“避税天堂”不会因为一份名单而瞬间消亡,但它们的道路或许将越走越窄。

  “天堂”之帽,各国惟恐避之不及

  在刚刚过去的20国集团(G20)伦敦峰会上,各国领导人达成了旨在对国际金融体系进行改革的多项共识,其中之一便是同意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并准备实施制裁。

  据国外媒体报道,4月3日,在参加G20峰会的各国领导人一致同意打击“避税天堂”几个小时后,OECD发布了一份名为《完善国际通用税收标准的进展报告》。作为峰会公告中的一项,该报告根据各国遵守国际税收准则的程度制定了一份国家“排名表”。

  其中,乌拉圭、哥斯达黎加、马来西亚和菲律宾被归在最低类别的“黑名单”中,即被认为是拒绝采取国际通行税务准则的国家。另有38个国家和地区被列入“灰名单”,包括瑞士、卢森堡、比利时、列支敦士登、摩纳哥、直布罗陀、智利、荷属安地列斯、文莱、新加坡、巴哈马群岛、百慕大群岛等,即已经承诺履行国际认可的税制标准,但还未有实质性执行行动的地区。同时,OECD还将40个非避税国家和地区列入“白名单”,包括英国、中国、法国、德国、俄罗斯、美国等,这些国家和地区完全执行了国际通行税务准则。

  根据G20峰会与会领导人的意见,列入“黑名单”的国家将受到严厉制裁,比如将被排除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融资安排之外。

  OECD还将在今年7月八国集团峰会召开前报告“黑名单”国家履行承诺的情况。

  报告发布后,被列入“黑名单”的国家立即作出反应。马来西亚新任总理纳吉布说,马来西亚不应被列入“黑名单”。乌拉圭财政部长发表声明,将乌拉圭列入“黑名单”是错误的。菲律宾总统的发言人也表示:“菲律宾有信心满足国际税收标准,早日走下‘黑名单’。”这几个国家同时也积极寻求与OECD协商,并马上拿出正式通告,称其愿意在打击逃税方面进行国际合作。

  4月7日,OECD秘书长古里亚宣布,鉴于乌拉圭等4国已作出相关承诺,表示愿意参与国际反对有害税收竞争的行动,并将在今年内提出相关法案,消除在执行国际认可税收标准方面的障碍,并将国际标准纳入现有法律和条约,因此OECD将它们从“黑名单”转入“灰名单”。

  与可以稍松口气的乌拉圭等4国相比,那些一开始就被列入“灰名单”的国家就没有这么高兴了。比如,在得知OECD未经通报便将瑞士列入“灰名单”后,瑞士政府立即对此表示震惊与抗议。瑞士经济部发言人丽塔·巴尔代格说,为表抗议,瑞士政府决定暂时冻结用于向OECD提供财政支持的资金,数目约为13.6万欧元。“资金数量虽不大,但它反映出我们的抗议态度。”巴尔代格说。此外,瑞士议会方面还要求OECD秘书长古里亚就瑞士被列入“灰名单”一事予以解释。

  抗议毕竟只是保全面子的一种做法。事实上,迫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巨大压力,瑞士政府早在上个月就宣布放宽银行保密制度。G20峰会前,像列支敦士登、比利时等这些被认为不怎么“合作”的欧洲“避税天堂”也纷纷作出让步,共签署或宣布了20多项税务信息交换协议,由此躲过了被划入“黑名单”的一劫。

  不过,这些目前身处“灰名单”中的欧洲国家多少都深谙“光说不练”的技巧,宣称将逐步适应本次峰会上作出的决议。相比之下,亚洲的新加坡却列出了时间表,宣布政府年内将对现行税法进行修订,以尽早摘除“避税天堂”的帽子。

  由“黑”变“灰”,只凭一纸承诺?

  仅仅数天时间,乌拉圭等4国由“黑”变“灰”,引发一些媒体的质疑:为何“避税天堂”如此轻而易举地就可以“改过自新”?只凭一纸声明就可以“洗脱污名”?确定“避税天堂名单”到底有何依据?

  事实上,国际社会对所谓的“避税天堂”并无确切定义。一般认为,“避税天堂”多指一些没有金融管制的离岸金融中心,一般设在风景优美的海岛和港口,政局稳定,税收优惠。如人们所熟知的瑞士、列支敦士登、卢森堡、西萨摩亚、百慕大群岛、巴哈马群岛以及英属维尔京群岛等国家或地区。

  1998年,OECD首次制定了界定“避税天堂”的一套参考标准,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该标准称,评判一国或地区是否为“避税天堂”,出发点是该国或地区对相关收入不征税或仅征收名义税;在此基础上,如果一国或地区以能够作为他国居民逃避国内纳税的场所自我宣传或被认为提供了这样的场所,或一国或地区严格限制他国从本国获取税收信息的能力,满足以上两点中任意一点,都可以认为一国或地区为“避税天堂”。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国际金融领域的自由化和放松管制,大量资金在全球自由流动,使“避税天堂”获得了空前发展。由于难以搜集信息,对出于避税目的而转移至“避税天堂”的资产一直没有精确的统计。据OECD估计,目前全球这样的资产在1.7万亿美元~11.5万亿美元之间。

  而不断壮大的“避税天堂”背后,是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漏洞百出的事实。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之时,国际上就有“把‘避税天堂’纳入金融监管范畴,以防范金融风险”的呼声。但“好了伤疤忘了疼”,此后,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逐渐遮蔽了人们的视线。

  2000年,OECD曾提出过一份包括40个国家和地区在内的避税地“黑名单”,部分依据就是看所谓的“避税天堂”是否与其他国家签署了分享银行信息国际协议。但是由于整个事件的复杂性,OECD的名单一直不能服众。2000年的名单就曾引起7个国家的公开反对。而由于当时未把卢森堡和瑞士列入,OECD还被谴责为“不公平和不道德”。

  2008年10月,在巴黎召开的OECD17个成员国财长会议上,德国、法国财长提出由OECD拟定一份新的不合作避税地“黑名单”,将在打击非法避税和银行信息交换等方面不合作的国家和地区全部纳入其中。自此,围绕这份名单的吵闹便随着金融危机的深化而越来越激烈。

  当这份名单终于在伦敦峰会上公布后,不少业内人士指出其不完整,存在缺陷。比如英国的马恩岛和泽西岛,同为“避税天堂”,却既不在“黑名单”上、也不在“灰名单”上。一个设在伦敦的反避税非政府组织“税制公正组织”的人士就公开指责,“黑名单”的遗漏是“政治技巧”。

  卢森堡首相容克更是谴责这一名单“不可理喻”,理由是美国的几个州都有《税收友好法》,但并未被列入,凭什么把卢森堡列入?

  一些税务专家认为,“避税天堂”是一体两面的议题,拥有很大的辩论空间。OECD在短短几天时间内对“黑名单”4国戏剧性的“戴帽、摘帽”过程,不但没有提供确切的答案,反而引起了更多的疑问。

  打击“避税天堂”这次要玩真的?

  在G20峰会后的新闻发布会上,英国首相布朗明确指出,以银行保密法为由拒绝为打击跨国逃税行为提供协助的时代“宣告结束”。

  OECD秘书长安古里亚也在专访中指出,G20峰会对打击“避税天堂”起到巨大推动作用。安古里亚说,许多国家在伦敦峰会召开前已就银行保密制度和税收信息交换作出让步,使得“过去半个月取得的成果比以往15年的还多”。他认为,由于各国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不会容忍任何逃税行为,世界将迎来一个税收新时代。

  因此,多数舆论认为,出现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的“避税天堂”,过去受到的多是一些不痛不痒的指责,如今则面临被制裁的真正威胁。一方面,“避税天堂”被认为是间接导致了金融危机的“黑洞”;另一方面,在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各国政府面临着增支减收的压力,无法容忍避税导致的巨大损失。

  日前,欧盟税务委员科瓦奇说,近期对拒不合作的“避税天堂”采取行动的承诺,仅是全球打击跨国避税行动的第一步。美国民主党早已在参众两院造势,要求立法打击离岸“避税天堂”。日前,白宫发言人对媒体透露,将制定一系列制度来制约避税地,重新均衡世界经济的发展。美国财政部4月6日宣布,4月28日起将与瑞士就避税问题展开高层谈判。

  公布“避税天堂名单”,全球强力联手制裁,“避税天堂”将会消亡?对此,不少人表示怀疑。他们说,OECD在2000年就公布了一份“避税天堂名单”,但从未对名单上的国家和地区采取任何严厉措施。因此,这次行动的最终动静有多大,还有待观察。

  G20峰会期间,经济合作开发组织(OECD)发布了一份名为《完善国际通用税收标准的进展报告》。该报告根据各国和地区遵守国际税收标准的程度制定了“黑名单”、“灰名单”和“白名单”。与会各国已就打击“避税天堂”达成共识,被列入避税“黑名单”的国家将受到严厉制裁。

收藏 推荐 打印 | 录入:chenlinming | 阅读:
相关新闻      
本文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 (0)
表情: 表情 姓名: 字数
点评:
       
评论声明
  • 尊重网上道德,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
  •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
  •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
  •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
 更多
专家团队